中正董事會禮聘潘露莉博士出任新學年度院長 (CKSC Board of Trustees Appoints Dr. Dory Poa New College President Effective SY 2013-2014)

  • Print

潘露莉院長 

 (菲律濱中正學院董事會訊):因應菲律賓教育部K+12的教育體制改革,本學院為於2013-2014學年度適時做全面的改制,同時將軟體硬體設施更新改良,雙管齊下,今年年初即開始佈署策劃,而在背後默默地進行這一切工作者,即是潘露莉博士。眾裡尋她千百度,幾經尋求,終於獲得其首肯,出任本院院長。

 

  潘露莉博士是繼施約安娜院長之後,出任本院院長另一位非常傑出的女性校友。潘博士於1967年畢業於本院高中第廿七屆,1972年以cum laude優越成績畢業本院大學部中國文史系,由於熱衷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再接再厲繼續深造,而於1979年榮獲菲律賓大學亞洲研究中心(Asian Center,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碩士學位。同年,取得了香港星島日報獎學金,前往香港中文大學進修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一年。期間因博覽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以及中國大陸新興的傷痕文學,更加深了其對研究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的興趣。一九八一年又獲得菲律賓外交部中菲第一批交換留學生獎學金,前往北京大學中文系繼續深造兩年。囘菲後繼續在菲大任教。一九八四年,再回北大準備報考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博士課程,不料在被北大錄取的同時,也接獲美國史丹福大學亞洲語文中心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博士班四年獎學金的錄取通知。幾經思考後,認爲自己當時唯一缺乏的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基礎和研究、分析的方法,因此選擇于一九八五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攻讀博士,以 The Discourse on Human Nature in 20th Century Chinese Fiction《人性論與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為題, 1993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博士學位,並榮獲該大學教學獎學金、論文撰著獎學金。

  除了有高學歷之外,潘博士的教學經驗亦極其豐富,早在就讀本院文史系期間,已在靈惠中學任教(1968-78),而就讀菲律賓大學期間也同時擔任菲大亞洲中心 助教授(1980-84),專教亞洲中心中國研究課程碩士生,以教拼音和普通話為主,是菲律賓最早教拼音、簡體字的教師之一。1978-84年,潘博士也同時在菲律賓外交學院擔任中文教師,教學對象主要以即將派遣到中國大使館的菲律賓外交官以及工作人員。1985-90 年就讀史丹福大學期間,同時擔任中文課程助教,甚至在1989-90年之間,獨當一面,擔任史丹福大學亞洲語言系高級中文教師。1990年,隨夫到臺灣 (潘博士的夫君是一位漢-藏-緬語語言學家,1990-1996年之間,在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任職)。在臺期間,除了撰寫博士論文之外,還在臺北文化大學兼任副教授(1993-94),教授〈中國現代文學概論〉。1996年因夫君受聘為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再隨之到香港

。在港期間,曾擔任香港城市大學講師(1996-98)、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1998-2004)等職。在香港教育學院任教期間, 主要負責香港中小學普通話教師在職培訓,講授的課程包括:〈現代漢語語法〉、〈現代漢語語體〉、〈漢語語用學〉、〈語言學習心理〉、〈普通話教學法〉、〈普通話課堂語言〉〈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語言評估〉、〈行動研究理論與實踐〉等。因夫君於2004年受聘為澳大利 La Trobe 大學語言系系主任,潘博士隨之移居澳大利亞,為該大學語言學類型學中心榮譽訪問學人(2004-06)以及該大學亞洲研究系高級講師(2007-09)。

  在孜孜求知,不斷從一台階往一台階攀升的同時,潘博士仍勤於筆耕,可說是著作等身,涉及的領域也較廣。其代表作如下:部份有關菲律賓華文文學和華文教學的有:〈菲律賓華校的華語教學〉收載於由北京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全球語境下的漢語教學》;〈菲律賓華人的屬性認同與菲律賓的華文教學〉收載於由菲律賓僑中學院華文教育研究中心主編的《菲律賓華校華語教學研討會資料匯編》;〈從四語人到雙語人:論菲律賓華校的多語教學〉收載於由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的《雙語教學研究》;〈小四的鄉愁〉,載《正友文集》2009等。語言學方面的中文著作包括:焦點結構的類型及其對漢語詞序的影響〉收載於由北京外国語學院出版的《焦點結構和語義的研究》;〈信息傳達的性質,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的發展〉,收載於《中國語文》(中國社會科學語言所出版),另載《漢語語法研究的新拓展-21世紀首屆現代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菲律賓塔伽洛語 (Tagalog) 的詞類範疇〉,收載於由北京大學出版的《語言學論叢》。有關語言學以及瀕危語言方面的英語著作有:“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收載於由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The   Vanishing Languages of the Pacific Rim(太平洋地區即將消逝的語言;“On Describing Word Order” (論語序),載於由德國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出版的Catching language: The  standing challenge of grammar writing;“Texts in the Qugu variety of Northern Qiang” (北羌曲谷話長篇語料分析)收載於日本大阪學院主編的 Descriptive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in minority language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東亞和東南亞少數民族語言的理論與描寫研究),Endangered languages of the Pacific Rim project series. (太平洋地區瀕危語言研究系列)等等,其他著作不再一一列舉。

  除了以上這些論著以外,尚有在國內外各教學研討會發表的議論文,如

〈文化認同與菲華文學〉,發表于國際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中國福建省廈門大學(2002年);Ostension and inference 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交際示意動作、推論及其與語法化過程的關係),發表於第一屆新世紀中國現代語法研討會,香港城市大學(2001年);〈菲律賓華人的屬性認同與菲律賓華語教學〉, 菲律賓華校華語教學研討會,菲律賓僑中學院華語教育研究中心舉辦. (1993 年);“The debate on human na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美國哈佛大學John   King Fairbank 東亞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當代中國文學研討會(1990年5月)等等。
  至於參與的研究計劃項目,有《羌語方言分佈圖研究計劃》、《漢語語言文化沉浸:理論與實踐》、《教育學士課程語言教與學系列教科書的編撰》、《菲律賓華人社區的語言轉移與保留》、《日旺語長篇語料分析與詞典的編撰》等。

  學識經驗如此豐富,予人的印象就是如此──睿智、深思、俐落!新人新視野、新政新風氣,相信在歷任董事長、院長、校長、院長紥下的穩固基礎上,以及在全院教職員工學生、校友的通力合作與支持下,潘博士將引領中正攀登至更高的巔峰。

 

5-28-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