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學院菲華文學館喜迎菲華文壇貴賓 陳瓊華贈送一批圖書、王禮溥贈送珍貴報刊

  • Print

11月25日下午,菲華著名作家、“王國棟文藝基金會”主席陳瓊華女士在菲華著名畫家、作家王禮溥校友和菲華知名作家、本校原中文主任黃珍玲校友陪同下來到本校,受到校長潘露莉博士的熱情接待。陳瓊華女士此行向中正學院附設的菲華文學館贈送50餘冊圖書,  

  陳瓊華女士(筆名小華)祖籍福建省晉江市,是位土生土長的菲華作家,歷任亞洲華文作家協會總會副會長,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董事,菲華文學基金會理事,菲華耕耘文藝社常務理事,菲律賓《聯合日報》文藝副刊《耕園》主編及“王國棟文藝基金會”主席等。

     1963年起,在丈夫菲華著名文藝活動家(菲華耕耘文藝社創始人之一)王國棟先生的影響下,陳瓊華女士開始文學創作,並堅持至今。幾十年間在菲律賓、香港、臺灣等地報刊發表了大量的散文、小說作品,已出版個人專著兩部,同時還從事美術創作,曾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三十三屆海外文藝工作獎,臺灣省文藝作家協會中興文藝獎及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文學貢獻獎等。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亡夫王國棟名字命名“王國棟文藝基金會”,創設文藝獎,出版文藝叢書,積極推動菲華文藝的發展與交流。2000年參加慈濟,2005年受證為慈濟委員,同時皈依證嚴上人,法號慈凡,承擔(A4)社區協力組長,積極投身慈善事業。菲華著名畫家、作家王禮溥校友曾這樣評價到:“人的一生就好似閃電流星般悠悠之間便即消逝,陳瓊華在有限的生命過程中獻身文壇,從事創作,此外結緣慈濟,心存善念,身行善事,積極奉獻,憑藉智慧光芒肯定生命的永恆和諧,促成生命的至真至善;多彩多姿,提高了至美的生命世界。”

    陳瓊華擔任主編的菲律賓《聯合日报》文藝副刊《耕園》週刊,1981年8月4日起每星期二隨《聯合日报》出版,初期由陳鴻山、黃碧蘭負責編務;1983年陳奉輝接棒,推出「散文列車」、「散文星座」;1987年黃棟星接編,推展「年青出擊」專輯,同時增刋「菲華女作家散文展」及「小說競塲」;1992年11月陳瓊華接任耕園週刊主編後,恰逢菲華文藝發展的低潮,為辦好週刊,陳瓊華克服了重重困難,使得《耕園》週刊得以延續,迄今前後二十三年,《耕園》週刊共出版一千八百餘期,創造了菲律賓華文報史上文藝副刊辦刊時間最長的奇跡。

     陳瓊華女士為紀念亡夫王國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而設立的“王國棟文藝基金會”,多年來頒發過多次文藝獎,並資助出版了十餘部菲華作家著作,為發展菲華文藝做出了卓絕的貢獻。對此,她說:“文藝基金會的設立,形式上固然為著紀念先夫王國棟,而實際上是表達我延續其志趣的決心,惟有這樣做,把我的心靈提昇,把我的行動踏實,盡量接近他生前的意向和作為,才對得起他而稍覺寬慰。”對於菲華文藝界各自為政的狀況,她更是心急如焚,她曾說:“菲華文壇幾年來舉行過無數次的學術講座,大都是以外來的名家為邀請對象,如能經常舉行菲華作者座談會,讓大家平心靜氣地為菲華文藝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提出討論,相信這樣,非但可以逐漸消除無謂的門戶之見,甚至還可以摒除團體與團體、個人與個人之間無形的隔閡。”

    陳瓊華的文藝創作以情緯文,其記敘散文大都以親人、知己、故交等某個身份記敘一件事情或描述一個故事,而通過這些題材抒發深切的情感,以真情思與讀者傾心而談,筆之所至,情之所至,情韻纖穠自然和諧,立意措詞渾融有味,照徹讀者心懷,而引起內心情感的共鳴。臺灣著名作家張香華評價說:“小華的創作除了詩之外,散文、微型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都多所嘗試。我驚訝於她對社會底層生活的描繪生動和觀察入微,她甚至筆下的人物往往都是有血有肉的靈魂,絕對不是紙做的鮮花……她的作品中具有向人生、向人性的探索與思考,已經不是‘海外華人作家’一種身份名詞所能概括得了的。”

                王禮溥校友此行除了專程陪伴陳瓊華女士贈送書籍以外,還給文學館帶來了非常珍貴的禮品,即他珍藏了70多年極其珍貴的《重慶日報》簡報。三張簡報分別為1946年10月30日、11月6日以及11月22日戰後中正校友會學藝股在《重慶日報》主編的特刊。内容包括校友投書、校友寫的詩與散文,最珍貴的尤其10月6日簡報上刊有記者訪問王故校長的特稿:《王校長的談話》,文中,王故校長暢談有關校友升學、復興母校以及校友動態等事宜。另外還有一篇校友寫的《中正三年》以及《我們要堅持復課》等文章。

除了贈送珍藏資料以外,王禮溥校友還贈送一本收集著自己60年繪畫生涯的畫冊。